怀宁县政务平台 加入收藏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上的三中全会

  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之际,正确认识党史上的三中全会,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的三中全会。自1921年党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11次,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了4次。党的一大至五大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应按期召集全体委员会之会议”,除因“文革”而未能召开党的九届三中全会外,其余三中全会均按期召开。

  改革开放之前召开的4次三中全会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届三中全会(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全党的统治;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等文件,力图改进国家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告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正式复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中全会。伴随党的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并得到严格贯彻执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已如期召开了10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自此,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从计划价格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至30日)承担起探路任务。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

  经过治理整顿,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据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部署。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成就和经验也很有必要。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方针。

  进入21世纪,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之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为推进科学发展夯实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机构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2022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在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完成人事安排和推进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隆重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的特点。如上所述,党史上的14次三中全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0次三中全会,一棒接一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虽然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以及作出的重大决策各不相同,但个性中包含有共性。三中全会往往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是在人事安排和机构改革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誓师大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可以说,“改革(开放)”“制度”“经济(发展)”,是其共同的关键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也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唯有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乘势而上,聚焦改革,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历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越来越重。改革越是不断深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越多,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就越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就越强,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就越重。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这一主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和运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的历次三中全会皆围绕经济发展做改革文章。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系列重大改革决策都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李庆刚)

  ——转载自人民网

版权所有:怀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07494号-1 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25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4611088